幸福是什麼?
如果我現在大膽地問身在台灣的我們,「你幸福嗎?」你認為會有多少人認為自己是幸福的呢?
2006年,英國學者針對全世界幸福調查顯示,最幸福的國家是丹麥,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喜馬拉雅山下的小國不丹,排名第八。根據當年《商業周刊》的報導,不丹追求的是快樂成長力,而不是經濟成長率,不丹人民每年的平均所得是1400美元,但是有97%的人表示自己快樂。但在2011年不丹的「國民幸福指數」調查中只剩41%的人民認為自己是幸福的,何以在短短的五年之間,不丹人民的快樂指數下滑超過一倍呢? 當時不丹的內政部長表示:「真正有品質的生活,不是生活在高物質享受的地方,而是擁有豐富的精神層面與文化」,非常諷刺地,這幾年全世界的旅人幫不丹增加很多外匯收入,人民卻比五年前更不快樂?
再給大家一個數字,相信認為我們現在很幸福的人一定不多,不過根據,《全球幸福指數報告》,調查時間從2005年至2011年,調查對象是全球156個國家,名列前茅地區全在北歐,丹麥成為全球最幸福國度,於10分滿分中獲近8分。台灣排名全球第46位,在亞洲地區位居第3,僅次於新加坡(33)和日本(44)。香港排名67名,得分約5.5,中國大陸則排第112名。這是否跟你想像的有不少落差?我們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這麼「幸福」啊!
根據《Earth Institute at Columbia University》(這份調查之執行單位)的Jeffrey Sachs教授指出,這份調查所關注的面向非常廣泛,包括9個大領域:教育、健康、環境、管理、時間、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社區活力、內心幸福感、生活水平等。在每個大領域下,又分別有3至4個分項,比如教育領域下有讀寫能力、學歷、知識、價值觀等,總計33個分項。是的,經濟因素沒有必然的關係,只是參考數字之一。 台灣曾有過幸福的氛圍,那是在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執政時期,就是所謂「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但是經濟的高度發展和幸福感之間,關鍵不是經濟因素,而是那個「奇蹟」;很多老一輩懷念的不是在那個時候賺了多少錢,而是那種全民「一起奮鬥」的那種氛圍,在一個高度經濟發展的階段,同時創造了一個貧富差距極小的社會,那才是真正的「奇蹟」,這個奇蹟讓當時台灣社會處處充滿著希望,人民永遠期待著「未來」,當時的國民所得只有現在的1/10,但人民活得比現在幸福得多。
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曾提問道:「由於快樂而選擇生活,還是為了生活去選擇快樂?」所以什麼樣的氛圍會讓你覺得「幸福」呢?希望大家能夠分享一下! 瀏覽數
評論列表
|
最新消息
|
目前還沒有該資訊的任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