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不起…放不下…》想太多就只是想太多而已 談處事心態
昨天楊智為老師在全方位人才培訓營台南場中提到「不敢表達」是我們的文化中的「通病」,果不其然台下數十位學員中在老師第一次提問時都沒有人敢上台分享,所以想楊智為老師說我們的教育教我們知識但卻沒有教我們「實踐」,這也觸發了筆者去想到另外一個問題,「放不下」似乎也是我們特有的風俗,其中最明顯的症狀要算是「愛面子」和「想太多」了。隨時隨地去觀察你身邊到的每一個人,幾乎都可見到這種實例,包含你自己。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這樣的例子 : 一位「放不下」的母親,人都高燒三十九度了,還硬撐著上街買菜;感冒了,還硬要洗衣、煮菜。結果,人累倒住院了,換成大家要照顧她。
一位「放不下」的學生正在看書準備考試,然而心思早已飄到九霄雲外,雖然眼睛盯著每一個字看,但他的思緒已經被朋友昨天對他說的話,或對明天考試的擔憂所佔去了。
一個「放不下」的投資人,眼看大勢已去了,還是硬要拗下去,結果老本沒了,人生也需要重來了。
有太多人,不是為他們原不該做而做了,或該做而沒做的事內疚,就是為那些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事擔憂。你可能也不例外。為什麼會這樣?多半是因為,如果你不覺得內疚,或不去擔憂,就會被人家認為你很「壞」、你「不負責」,這均與「在乎」有關。
若你真的在乎某人或某事,你就必須內疚、擔憂,必須把自己搞得很「難過」,以表示你的關心,這就是「想太多」。但這麼做真的有用嗎?當然是沒用。事情已然發生,將時間浪費在錯的事上,只會使情況更糟──我們將被無法改變的過去困住,失去現在的平靜,同時影響到我們的未來。
正如同知名作家安諾德(Arnaldur Indridason)所說:「悔恨之於人,猶如爛泥之於豬,唯一的用處,只是在裡面折騰。」你可以思索,你可以遺憾,你可以期望,可是你永遠都回不到過去,這是非常確定的事,你只能選擇現在。
詩人泰戈爾有一句話說:「如果錯過了太陽你流淚,那麼你將錯過群星。」如果痛苦已經發生,最好把它放下,就不會在痛苦的傷口上加上任何東西。擔憂和內疚一樣也是無濟於事,只會徒然消耗我們的情緒精力。
還有另外一個小故事 : 有一個醫生出診,去探視一位病重的女士,他進入房間,過了五分鐘之後,他從房裡出來,向她的先生說:「麻煩給我一個軟木塞起子!」 她的先生有一點擔心,為何需要用到軟木塞起子? 醫生在五分鐘後又出來,滿身大汗說:「現在給我一支螺絲起子!」 她的先生變得更擔心了,但仍然把情緒控制下來。 又過了五分鐘之後,醫生竟向他要一支鑿子和鐵鎚。這還得了! 這位先生終於按捺不住問醫生:「我太太究竟怎麼回事?」 醫生說:「我還不知道,因為我還沒有辦法打開我的公事包!」
套句猶太人的諺語說:「有一種憂慮是正確的──為憂慮太多而憂慮。」說的一點都不錯,一旦情況真如你所憂慮的一樣發生了,那麼憂慮也只會減少你應付和處理的能力。所以何必自找麻煩呢?
你經常在擔心什麼呢? 生病嗎?去看醫生,讓他來擔這個心! 擔心遲到嗎?那就早點出發吧! 擔心下地獄嗎?如果你繼續擔心,那麼你已經在那裡了。
擔憂無疑是要求自己獲得不想要的東西。因為擔心自己會受苦的人,已經因為自己的擔憂在受苦了,不是嗎?擔憂能幫你解決問題嗎?如果問題解決得了,你何必擔憂?如果問題解決不了,擔憂又有什麼用呢?
快樂不能強求,但煩惱卻是可以避免的。人生苦短為什麼要自尋煩惱呢?大家都知道要「提得起」,但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放得下」。比「想得通」更重要的是要....「想得開」因為「想太多」只會讓問題更複雜。最後套句楊智為老師的話說:「知道是知道,了解就要做到」,對於生命我們不缺想法,缺的是「做法」。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