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與學習-全方位人才培訓營專欄 - 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HP卓越生命體驗營
Change, Yes!We can. 改變系列專題

改變與學習

關於「學習」這件事情,你有多少理解呢?對於一件你可能永遠不可能擺脫的事情,你有任何「計畫」嗎?

 

「Learning as relatively permanent change in behavior potentiality which occurs as a result of reinforced practice.(學習乃由於增強練習的結果,而在行為潛能上產生相當持久性的改變。)這是學者Kimble在1976年為學習下的定義,雖然非常地「哲學性」,不過也明確指出學習的兩項明確特質:「練習」「改變」

 

從小只要有上學就會有「作業」,沒錯,作業就是透過增加練習的頻率,顯著提升我們的學習效果;另外就是「改變」,最簡單的說法:從不會到會,這就是最直接的改變,還記得小時候的國語作業嗎?我們常常要「練習」寫生字,寫十遍甚至廿遍,終於我們認得那些原本陌生的字。以上是我們記憶中所謂的「學習」,學科的學習,再舉一個例子,美國職籃NBA的選手就算矇著眼練習投籃,在普遍水平之下仍有七成的命中率,為什麼呢?是憑直覺的嗎?不是,NBA職籃選手都是萬中選一的好手,都是各大學的主將,要這麼厲害當然要有每天很大量的訓練,以NBA球員Ray Allen為例,現役球員中投進最多三分球者,每一天練習超過1000球,從他還是高中球員開始到現在,投籃這件事已經變成他的「反射動作」,肌肉在長時間的「練習」之下已經記憶了那個「模組」,命中率不斷地提升正是「改變」的結果。但如果你問一個高中男生,「你要打籃球還是寫作業?」我想他樂意打籃球的機會比較高,前提是這兩個選項是平等的。

 

從上述這個問題中我們發現:學習的「動機」影響學習的「結果」甚鉅,因為打籃球是快樂的,但寫作業卻不全然是,原因在於「動機」的不同,打籃球是因為興趣,而寫作業則是出於被要求,如果場景轉換到亞洲地區,你會發現孩子的選擇權不見了,他無法選擇快樂地打籃球,他大多被要求「寫完功課才能打球」或者達到某些目標之後才能打球,因為在亞洲學習的定義是狹隘的,升學主義的挾制之下,我們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龍成鳳」而讀好書,考好試似乎是唯一方法,於是這條比較「平穩」的路是絕大多數人的抉擇,因此大多數亞洲的孩子記憶中「學習」從來不是一件快樂的事,而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那一個個沉甸甸的書包和永遠看不完的講義是「必要之惡」。學習不該是如此。

 

學習不該被賦予過多的期待,一個孩子喜歡數學跟喜歡籃球應該得到同等的重視,而非用傳統價值觀武斷去操控一切,但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下,從小到大我們沒得選,只能「考高分」,每一個階段我們都被安排進入不同層次的「考試」,「分數」變成我們唯一能評量學習效果的標準,從0到100分,從7歲到18歲,我們的孩子都在這些分數裡掙扎,直到22歲他已經大學畢業,然後我們的年輕人往往在出社會的當下,才被迫面臨選擇,可悲的是同常他所謂的「專業」都不是他自己能夠決定,又遭逢經濟不景氣,於是他的選擇又更少了,為了穩定的生活,考公職變成超過半數大學畢業生的選擇,因為「讀書」是他唯一有自信的事,超高量的報名人次又再一次壓縮了年輕人的生存空間,於是我們的社會產生了一批失落的青年,廿年後,他們將會是失落的中年,而且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這是現在的日本,也會是廿年後的台灣。不要懷疑,各位大學生,這在說的就是你,如果你用跟現在一樣的思維,這就是你的未來。

 

所以你該怎麼做出改變呢?首先就是改變你的學習態度,或許你念的是你不感興趣的科系,那你可以怎麼做呢?不要急著休學!你念的可是大學,有很多其他的科系的課可以去旁聽,或者參加校內外的學習講座,慢慢去挖掘你的喜好,不急著休學也是因為你大多其實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沒有興趣,也許只是當初入門的方式錯誤,也許換個方式你就會愛上現在的所學,所以第一步就是「拓展視野」,第二步才是「多多參與」,很多事物沒嘗試過,不能有所體悟的,透過參與更深入地了解,第三步是「尋求幫助」,國外有一種概念為「Life Coach」的角色,簡言之就是前輩的建議,面對生涯你需要一個「顧問」,大學生大多都在20歲左右,這時你該學習理性地思維每一件你生命中所遇到的人事物,不再倚靠一時的好惡,是時候你要學會「評估」了。

 

或許你不是很滿意現在的自己,你可能在一流學府也可能不是,但你要面對的是自己而不是學校,忘掉那些「技術性」思維,你真正該思考的「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目標導向沒有錯,但生命不只是管理的技術層次而已,我們應該學習用更寬闊的心胸去面對自己和未來,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而非去追求更多屬世的「數字」,快樂不只是因為戶頭數字,更因為你所做的是不是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生涯規劃向來都不是是非題,也不是單選題,它比較像是一堂「實驗課」唯有親手做過你才會懂得。

瀏覽數